当前位置:首页 >> 成语解释 >> 2018立秋

2018立秋

成语解释 23
2018立秋

# 立秋:一叶知秋,万物澄清

立秋的时令意义

2018年8月7日21时30分,太阳到达黄经135度,标志着戊戌年六月廿六立秋的到来。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,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,意味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"秋,揪也,物于此而揪敛也",形象地描绘了万物从繁茂生长转向成熟收敛的过程。

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:

一候凉风至(8月7-11日):西方凄清之风带来丝丝凉意

二候白露降(8月12-16日):昼夜温差使水汽凝结为晶莹露珠

三候寒蝉鸣(8月17-22日):感阴而鸣的寒蝉开始歌唱

立秋的气候特征与农事意义

地区气候特点农事活动相关谚语
北方天气由潮热转向干爽,早晚温差明显作物临近收割期需晴暖天气加速黄熟"立秋无雨甚堪忧,万物从来一半收"
南方"秋老虎"威力强劲,暑热持续水稻生长需充沛雨水,处暑前后忌阴雨"小暑大暑不是暑,立秋处暑正当暑"
全国总体趋势逐渐凉爽,但暑气难消根据作物生长期调节对天气的期盼"早立秋凉飕飕,晚立秋热死牛"

立秋对农耕社会至关重要,古人认为"七月立秋慢悠悠,六月立秋快加油",立秋的农历时间直接影响秋收的紧迫程度。此时"立秋十八天,寸草皆结顶",万物从疯狂生长转向结果敛藏,农谚"立秋十天遍地黄"道出了收获季节的到来。

立秋的传统习俗

啃秋:江南地区立秋吃西瓜的习俗,相传源于明代南京治疗癞痢疮的民间偏方,后发展为表达迎秋喜悦的习俗。

晒秋:湖南、江西、安徽等山区村民利用房前屋后晾晒农作物的特殊农俗,如今已成为摄影家追逐的诗意场景。

贴秋膘:民间在立秋称体重并与立夏对比,通过食用炖肉等补充夏季消耗的习俗,体现了"以肉贴膘"的养生智慧。

食秋桃:杭州一带立秋日人人食桃并保存桃核至除夕焚烧,寓意驱除瘟疫的古老风俗。

立秋的养生之道

中医强调"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",立秋后养生应注重"收"与"养":

起居调养:早睡顺应阳气收敛,早起舒展肺气,适当增加睡眠。

饮食养生

增酸:苹果、葡萄等酸味水果滋养肝脏

润燥:芝麻、蜂蜜、银耳等滋润食物对抗秋燥

忌辛:减少辛辣食物避免加重燥热

经络保健:按摩大椎、太白、关元、气海等穴位培补元气。

情绪调节:保持平和宁静,顺应秋气肃降的特性。

立秋的文化意境

历代文人墨客对立秋多有吟咏,刘言史"云天收夏色,木叶动秋声"描绘了季节转换的微妙;孟浩然"不觉初秋夜渐长,清风习习重凄凉"道出了立秋的清凉静谧;刘翰"睡起秋声无觅处,满阶梧叶月明中"则捕捉了秋意的突然降临。

立秋启示我们"莫问收获,但问耕耘"的人生哲理,如同自然界的春种夏长秋收,成功需要踏实积累。郑板桥"删繁就简三秋树"的智慧,提醒我们在经历春夏繁华后学会做减法,追求大道至简的生活境界。

结语

立秋如一曲清远的笛声,宣告了热烈夏季的谢幕与丰盈秋季的启程。从"凉风至"到"寒蝉鸣",从"啃秋"的欢愉到"贴秋膘"的满足,这个节气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、对丰收的期盼和对生命的感悟。当梧桐叶轻轻飘落,我们不仅感知到岁月的流转,更应如古人般,在"秋收冬藏"的韵律中,找到身心与天地共鸣的和谐之道。

协助本站SEO优化一下,谢谢!
关键词不能为空
同类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