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从国学视角探析中国古代"钱荒"现象及其现代启示
"钱荒"作为中国古代经济史上一个独特而复杂的现象,不仅反映了传统社会的货币经济困境,更蕴含着深刻的治国理政智慧。本文将从国学视角出发,系统梳理"钱荒"的历史脉络、成因机制及应对策略,并结合现代经济学原理,揭示这一现象对当代货币管理的启示意义。
"钱荒"的国学释义与历史脉络
"钱荒"一词最早见于北宋文献,《宋史·食货志》记载司马光曾上疏言:"臣闻江淮之南,民间乏钱,谓之钱荒。"从国学视角看,"钱荒"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,更是天人关系失调的体现。《管子·轻重篇》云:"币重则万物轻,币轻则万物重",揭示了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,而"钱荒"正是这种平衡被打破的表现。
历代"钱荒"现象比较
朝代 | 主要表现 | 典型记载 | 应对措施 |
---|---|---|---|
东晋 | "钱既不多,由是稍贵" | 《晋书·食货志》 | 沿用旧钱,允许私铸 |
唐代 | "物贱钱贵",物价下跌 | 《唐书》记载"百货不通,人情窘迫" | 奖励采铜,禁蓄钱出境 |
北宋 | "公私上下,并苦乏钱" | 苏轼言"浙中自来号称钱荒" | 大量铸钱,发行交子 |
南宋 | "钱荒物贵,极于近岁" | 《宋史》记载 | 推行会子,限制蓄钱 |
清代 | 私钱、伪钱盛行 | 《清史稿》记载 | 严禁私铸,重刑惩治 |
表:中国古代主要朝代"钱荒"现象比较
北宋时期的"钱荒"最为典型,呈现出"高铸币量与钱荒并存"的奇特现象。宋神宗元丰三年(1080年)铸钱量达到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506万贯,却依然"民间乏钱"。这种现象用传统"量入为出"的财政思想已难以解释,需要从更宏观的货币循环角度理解。
"钱荒"的多维成因:国学与经济学的双重解读
从国学经典《大学》"生财有大道"的视角看,"钱荒"本质上是生财之道受阻的表现。结合史料分析,其成因可从以下几个维度阐释:
1. 财政结构与货币沉淀
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免役法,使徭役货币化,导致政府回笼大量货币。苏轼指出,元祐初年政府收取免役宽剩钱已达3000余万贯,"积而不用"。这种财政超载现象使得大量货币退出流通领域,形成"铜钱沉淀"。正如《荀子·富国》所言:"足国之道,节用裕民",过度聚敛反而破坏了货币流通的生态平衡。
2. 货币贮藏与"劣币驱逐良币"
宋代富户普遍有积贮铜钱的习惯,称为"镇库钱"。青州麻氏家族"以钱十万镇库,而未尝用"。这种贮藏行为导致"劣币驱逐良币"现象——当不足值货币与足值货币同等流通时,足值货币会被贮藏或熔毁,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质量越来越差。这种现象印证了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"利之所在,民归之"的观点,利益驱动下的人性选择加剧了货币危机。
3. 国际货币地位与跨境流动
宋钱在当时东亚贸易圈具有国际货币地位,日本、东南亚等地均广泛使用。苏辙出使辽国时发现:"北界别无钱币,公私交易并使本朝铜钱"。这种"一国所铸,四国共用"的局面,使得宋朝货币供应面临更大压力,体现了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"邻国之民不加少,寡人之民不加多"的困境。
4. 货币价值与价格机制失调
宋代铜钱存在"面值低于材值"的问题。沈括曾言"销钱为器者利至于十倍",将铜钱熔铸为铜器可获得更高收益。这种价值倒挂导致大量铜钱被销毁,印证了《管子·国蓄》"物适贱,则半力而无予,民事不偿其本"的价格机制失灵现象。
传统应对措施及其思想基础
面对"钱荒"困局,历代王朝尝试了多种解决方案,这些措施背后蕴含着中国传统治国理政智慧:
1. 增加货币供给
唐代奖励采铜,宋代大规模铸钱。宋神宗时期年铸钱量达数百万贯,体现了《荀子·富国》"开源节流"的经济思想。但这种单纯增加供给的做法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反而造成"高铸币量与钱荒并存"的悖论。
2. 金融创新:从飞钱到交子
唐宋时期民间创造了"飞钱"(汇票)和"交子"(纸币)等金融工具。这种自下而上的创新符合《周易·系辞下》"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"的变革哲学,是市场自发调节的体现。
3. 货币替代与平行本位
唐代实行"钱帛平行本位",大额交易用绢帛,小额交易用铜钱。这种多元化货币体系暗合《尚书·洪范》"五行相杂以成万物"的多样性思想,但在实践中因绢帛易损难分而效果有限。
4. 严厉禁令与行政干预
宋代实行"钱禁",禁止铜钱外流和私毁钱币;清代《清史稿》记载对私铸者"判罪斩立决"。这种重典治乱的做法体现了《韩非子·五蠹》"不期修古,不法常可"的实用主义法治理念,但往往治标不治本。
现代启示:传统智慧与当代货币管理
从国学视角反思古代"钱荒"现象,可以为当代货币管理提供以下启示:
1. 货币流通的生态平衡观
《管子·国蓄》云:"五谷食米,民之司命也;黄金刀币,民之通施也"。古代"钱荒"启示我们,货币管理应注重流通领域的生态平衡,避免财政过度吸纳导致的货币沉淀。现代货币政策应建立更精细的流动性监测体系,防止"脱实向虚"。
2. 货币价值的市场决定机制
宋代"面值低于材值"导致的毁钱问题,说明行政定价可能扭曲市场信号。这提示现代货币政策应更加尊重市场规律,避免价格管制造成的资源配置扭曲,践行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"善者因之,其次利导之"的经济治理智慧。
3. 国际货币地位的双刃剑效应
宋钱的国际货币地位在促进贸易的同时也加剧了国内"钱荒",这一历史经验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具有警示意义。应建立更加平衡的国际国内双循环机制,避免"墙内开花墙外香"的困境。
4. 金融创新的包容审慎原则
交子等传统金融创新源于市场自发需求,但后期政府垄断发行又导致贬值。这提示现代金融创新应秉持《大学》"格物致知"的精神,平衡创新与风险,既包容市场创造力,又审慎防范系统性风险。
结语:从"钱荒"看传统经济思想的现代价值
中国古代"钱荒"现象绵延千年,宋代表现尤为典型,呈现出"高铸币量与钱荒并存"、"国际货币与国内短缺同在"等悖论。传统应对措施虽有一定效果,但受限于金属货币体系和认知水平,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从国学视角看,"钱荒"本质上是货币流通生态失衡的表现,其解决需要系统思维,正如《中庸》所言"万物并育而不相害,道并行而不相悖"。当代货币管理可从中汲取智慧,建立更加平衡、可持续的货币金融体系,实现《尚书·大禹谟》"正德、利用、厚生"的经济治理目标。
深入挖掘"钱荒"背后的国学智慧,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传统经济思想,更能为现代货币管理提供"温故知新"的历史镜鉴,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。
: 历史│从古诗看宋钱荒:集中售粮所致 朝廷无限增铸: 知古鉴今 | 中国古代的"钱荒"
: 从铜钱贬值到政府贮藏,梳理北宋时期的"钱荒"社会现象 - 今日头条